• 网站首页
  • 文博馆概况
  • 互动社区
  • 新闻资讯
  • 政策研究
  • 陈列展览
  • 学术空间
  • 参观服务
  • 林都风采
  • 文创天地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林都风采
    我是一个煮不熟的“夹生饭”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4-8 9:06:44  ‖  查看1156次  ‖  
    我是一个煮不熟的“夹生饭”
    —— 过八望九诗坛老人的回报
    (提纲)
    苍山(盛军)
    2019.4.3在林都诗社(市老年大学诗词班)

    今天在这里,是我在诗词艺术的再造地第二次发言。第一次发言是在五年前,诗社出创不久,张仁善老师和齐耘会长安排的,我那次发言的题目是“诗是女皇我是奴”。这次发言结束时我留下三句话:八十续志,九十说梦,百岁冲刺。这次我说我,目的在于丑媳妇不怕见公婆,而是一次革新洗面,抛砖引玉,我开个头,渴望每个诗友都来讲自已的往事。
    刁老师特意安排我在这里讲故事,一不是从老师咀里争食吃;二不是与各位诗友华山论剑,而是抛出去一个真实的自我,重塑一个新时代的自我。
    此时此刻,发言的题目是:
    一个煮不熟的夾生饭
    很长时间,我这样思考过,也从张仁善老师,已故张启麟老师,主教刁柏春老师,课任郑坤、贺声林老师的言传身带验证过,怎样当一个好老师,靠三点:
    其一,以德育人;
    其二,以情感人;
    其三,以才助人。
    那么,在这样德高望众老师的无私奉献,言传身带下,我们应该怎样做个好学生呢?
    我做为第一批学员参加林都诗社学习5年多來,深切地体会是:
    第一,目的明确,思想入位,不是学着,走着瞧,來当混混;
    其二,志取华山,身心到位,不学出个一、二、三绝不罢休;
    其三,开弓没有回头箭,誓折不弯,殷殷向往,乐此不疲,学诗铸魂,有的诗友,对《林都诗社表达》:“活着是这里学生,死去是这里的鬼“,这同样表达了我的心声。
    我这个过八望九的高龄者,时至今日,诗旅人生已有72年。这么悠长岁月和时空,在学诗写诗的过程中我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1947年参加革命部队开始,受所在部队团政委的言传身带,算是从炮弹里学起。这里有个真实的故事,叫做"老政委苦口婆心引领我叩诗门"。
    第二阶段,那是1964年6月,脱去军装,转业到地方第一站,分配到伊春日报社工作,任编委兼政治生活组组长。到报社工作不久,总编和秘书长交给个美差事,《伊春日报》设立文艺副刋,责成我设想个名称。当时难死了,说来也巧:第二天编辑部接到一个彩照,一个小女孩天真艳美,编辑们相互欣赏兴之中,有的说诗配照编发多好……午休回家的路上,我突发灵感,一箭双雕,诗意出来了,副刋的名字,也有了。
    那时的四句诗,现在我还能背下来。这四句诗:
    太阳向着娃娃照,娃娃向着太阳笑。
    越照娃娃越可爱,越笑祖国越美好。
    现在回忆起来,也是满满的正能量。
    恰好那几天,中共中央邓小平总书记来伊春视察,指示伊春林区“采育双包好”,这在当时已成为新闻媒体的主题。两者一融合,我脑海里迸发《向阳林》三个大字。《伊春日报》文艺副刋这个名字,一直延续着,但愿它长命百岁,与伊春百万人民相伴,与红绿水共享盛名,与大美伊春共地绿天蓝……
    我更幸运的,工作在伊春日报这个新闻与文艺的交汇点,结识一位大才子,他就是时任秘书长的柏友竹,得到这位领导热心帮助。他既开导我怎样办好新闻,又像湘女绣花一样,一丝不苟地帮我改诗,启迪我学诗写诗要有坚强的毅力,诗旅人生要做一个“长跑者”。他说,不在于现在作品水平高低,贵在是否从心里爱诗,持之以恒学下去,写下去。这样才会在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这给了我一付“发酵剂”,以至后来我调去政府工作,乃至下放劳动八年,都没有放弃学诗写诗,把这作为自己最大快乐和享受。每写一首诗,都是一种欣慰。这话要说就长了,要说就多了,不说啦。
    第三阶段,是晚年学诗。可以说,这是我诗旅人生的飞跃和再塑。今天诗坛上的盛军和昨天诗坛上的盛军,是不同的两个盛军。
    让我从刚参加林都诗社听第一堂说起,也就是从“丑小鸭子”说起。
    课堂上张仁善老师,介绍格律诗词,我亮出一首战争年代写的《满江红.攻打锦州》,张老师过目,说这是“满江绿”,我认为这是决大的讽刺。那时,我根本不懂格律诗的原理。特别是仁善老师以此为例,写一首丑小鸭,开始我心里很反感。并写一首“张老道”,做为回敬。经过循序渐地学习,我从不服转变为认可,从反感转变为感激。认识到,只有严师才能教出高徒。我暗下决心,能不能有一天,丑小鸭腾空而起,变成白天鹅。五年一本书,《苍山诗情--格律诗词曲300首》,就是课堂上日积月累问世的,圆了我晚年一梦。在我诗旅人生70年之际,总算飞一次。
    但由于我先天不足,受日伪时期奴化教育之害,至今不会拼音,加之年事已高,视力不佳,查格律字表特别难,但我就这样克服困,坚持学习下来,从未打堂鼓,更未对《林都诗社》移情别恋。
    那么怎样把诗写好,把蛋糕做大,做甜,做美,通过72年苦辣酸甜的经验体会,我觉得“三点成一线”很重要。即:运用好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灵感思维。
    1.形象思维,即作者夲身的直观、直感、直觉,这是写诗第一性的,第一要素,谁也可逾越不了,回避不了,必须直接面对。
    第二,逻辑思维,这是理性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三,灵感思维,这是诗性的爆发,诗的火花,往往就在一闪念,升华度往往就在一瞬间获得。
    下面通过这些年,我写诗的流程,具体解读“三点成一线"在诗词曲创作中的魅力。
    下面说说,我多年的创作体会,概括起来,为七步曲。
    (一)见景生情。
    诗歌创作的形成,是物象转化为心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对我来说,诗意诗境的产生和进入,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对自然状态的感知,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的契合。即有感而发,不是无的放矢。我早年在战争年代,"烽火硝烟铺诗路,万里征程万里歌”,都是以每次战斗的个例为主题,从不同角度反映和折射波澜壮阔的战斗历程,用无产阶级的情怀,表现和弘扬人民军队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歌颂广大指战员的大无畏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战友们,为了消灭敌人,夺取胜利,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我被这光昭日月的壮美人生所感染,眼中烈士的高尚情操,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引导我前进的旗帜,对革命先烈和战斗英模的高风亮节,深爱有加。因而,对们长吟短唱,力透纸背。由于这是我诗歌创作的主旋律,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我从松花江畔写到镇南关(友谊关)。解放战争枪炮声宁静不久,我做为首批出国作战的指战员之一,参加抗美援朝。在那大兵团频繁转战,短兵相接的艰险岁月里,一手握枪,一手拿笔,从首战云山,一直写到汉江南岸。在行军的路上写,在防空洞里写,有时还在敌人眼皮底下写。
    (二)触目入心。这些年,我常说:人生的亮点,大自然的丽点,社会的热点,时代的制高点,是我思想的火花,笔下的主题,就是这个意思。一个人,真正想走文艺创作之路,想做一个诗人,必须开动思想机器,每当遇到新奇特的景观和事物,不但看在眼里,一定要通过大脑,传导到心里,深入思索。这样,才能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沉淀,过滤出精华。
    (三)灵感爆发。不出灵感,很难出好诗。没有灵感,便谈上高端作品。灵感一词,源于古希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史诗或抒情诗,都不是凭技艺做成优美的诗歌,而是他得到灵感,有神力依附着。"从理论上讲,诗人将屡见的种种现象,通过逻辑思维,凝铸成一个个新颖而独特的意念,存活于头脑之中,直到某个瞬间,被某种偶然事件、物象触及之后,刹那间,通过某种联想,闪电般地顿悟,从而出现主观意念和理念,以及客观物象的对应,这就是灵感爆发。从这可以理解到,灵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它的特征是突发性,它是大脑中新旧信息,在一定条件的碰撞产生的思想火花闪电般地照亮前进思路。灵感还有其独特性和情绪性。说其独特,每当独特意象的产生,意境的出现,幻想与现实相系,会美妙至极;说其有情绪性,诗人一旦出现灵感,会高度兴奋,其至狂迷。不论从那个角度讲,想成为一个诗人,必须像多功能的照相机和转动的雷达,时时刻刻捕捉周边各种事物,尋觅人间万象。久而久之,眼中必有所获,心中必有所感,情怀必有所动。
    (四)造势夸张。古往今来,大家的名作,没有不造势夸张的。唐诗人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柳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似剪刀。”如此把柳人性化,写得出神入画。"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他高度形象、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二十字之内。古往今来,写得最夸张的词,莫过毛泽东主席:《沁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郭沫若把毛主席诗词,称之为诗词中的泰山北斗。这里启示我们,诗也,即:"三分虚幻七分真,善把平凡化为神。"“风过身前能捕影,佐餐适口味难云。"
    (五)科学布局。我认识和体会到:一首诗,一首词,就如同一座塔台,一道美餐,一栋楼体,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层次分明,主次兼顾,凸显亮点。布好局,是写诗的前提,要想布局得体,就要遵循特定的规律,要匠心独运。这样,才能突出诗眼,从整体上,形式上,艺术上,体现科学性。对诗的科学布局,应遵循和体现三点:一是以一件事情、一个人物、一个情景为中心,旁及其它;二是以一种思想、一种诗情、一种思索为轴线,有机结合,有序串连;三是以个词为中心,由此多角度、多方位地形成全诗框架,熔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如毛主席的《十六字令三首(从一九三四年到一九三五年)》,不但词意精巧奥妙,而且整体布局极其严谨)。
    (六)寓情于理。习近平主席,最近对文艺界、哲学社会科学界人士强调:文艺创作要立德育人。毛主席生前,历来强调文艺创作务必坚持两个标。这也当代文艺创作的底线。现在党中央仍然强调“双百"、“两为"的方针。做为诗人,承前启后,弘扬国粹,更应提高站位,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信条。作为诗人,在作品中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讴歌什么,鞭鞑什么,爱什么,恨什么?既要语意含蓄,又要旗帜鲜明。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在任何条件下,都廻避不了作品体现作者心态和灵魂这个事实,不管是自觉还是有觉的。
    (七)以诗绮美。美是一切文学艺术追求的终极目标。作者,必须把灵感、灵气、灵魂,用美的灵动体现出来。我认为古往今来,不美的诗称不上好诗。好诗,不外乎文采飞扬,情真意切。从古体诗来说,什么样的诗算是好诗,专家指出:好诗要体现"三有“。
    一是有诗味。味之无极,乃诗之至也;二是有新意。新是诗的生命,诗作者必须把自己置于时代的大潮之中,顺势前行,乘势而歌。三是合乎韵律。这就告诉我们:写诗要特别强调字句精练含蓄,声律规范。在声律规范的前提下,特别注重遣词造句,因为这是诗词大厦的支撑。既诗词的语码第一,诗魂至尚。有的诗人说的好:"诗无平仄,鸾凤无音",能将笔墨真情写,更靠秀句去夺魂。可谓一个“美”字,是写诗的头等要素。这就要求诗人,把外在的物感、时序的动感、思想的情感、生活的质感,充份体现出来,从而把诗的穿透力、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寓于谋篇创意之中,得心应手地表达出来。
    诗词的谋篇创意与作品的形成,是潜意识的积累、思维的涌动,激情的释放,才华的打造,也是心灵的净化与再塑。作品即人品,要弥满德性,蕴含深邃的思想情感,体现光彩照人的魅力,折射美的能量。给诗龙讲个实例:团长一马蹄子,给我踩出一首好诗。
    所谓好诗,应使读者一见钟情,再读倾心,反复吟诵其味无穷。好诗百不厌百回读,令人高山仰止。积七十多年的学习和体会,要把诗的意境从微观扩展到宏观,使其在丰富的哲学意蕴之中,折射理性与艺术的光芒,应突出五点:
    其一,诗中流动个性美。这种个性,要体现在地域、事件、事物、时空,以及雅量高质的诗德诗风等等方面。
    其二,诗中渗透哲思美。我们每个诗人都可以这样说,最高的哲学就是诗,诗亦最高的哲学。因为哲学以抽象概括具体,而诗则以具体概抽象。诗的基因,诗的内涵,决定诗的本质。诗就像魔术师表演的那样,令人在惊异的神奇中不知所解,从而在猜解的观赏中获得智慧的启廸,心灵的顿悟,审美与与求知的愉悦。
    其三,诗中要闪耀情调美。写诗要刚柔相剂,柔而不倒劲骨,绝不能“八股式”喊空洞口号。大家都看到刁柏春老师和张建国书记的作品,体现的最好。
    其四,诗中充满意境美。诗是亘古一迷,明说是对诗的破坏,暗示才是诗的创造。正因为如此,诗之审美与审知的乐趣,只能从诗的隐喻、诗的双关、诗的象征和意象的含蓄悟出感受。
    其五,诗中饱含韵律美。上周郑坤老师授课分解词中词,讲出十二种句式,多么精彩,可谓古人用心之良苦,学问之渊博。
    把这五美形象化,可以像我点赞一位老诗友那样,从12个方面体现出来。即:
    1.思绪,在绚丽多彩的阳光里舞蹈;
    2.梦幻,在星光闪烁的大千世界,出现光芒;
    3.风情,在万紫千红的百花园里挑逗勾人;
    4.双翼,在灵感爆发的"自由王国"展翅飞翔;
    5.诗意,在春夏秋冬的舞台上,更新多变;
    6.诗韵,在石上流水的底蕴里荡漾波澜;
    7.诗趣,在“斗酒百篇"的浪漫中婑婉缠绵;
    8.诗境,在大彻大悟中启廸心田;
    9.诗风,在寂静廖廓的天籁中璀璨张扬;
    10.诗魂,在撼天动地的刹那间尋幽历险;
    11.诗花,在山川湖海的蔚蓝中锦簇娇艳;
    12.诗心,在情理通达的境界中肝胆照天!
    当今我们处在新时代,处在辉煌盛世,处在改革开放深水区,我们怎样写出优秀的作品,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我个人从学习中认识到,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八条:
    1.新时代、新潮流,新举措是当代诗人写诗的了取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红色基因是当代诗人写诗的基石;
    3.以人民为中心,是当代诗人特定的遵循;
    4.唯美第一,是当代诗人不可逾越的主旨;
    5.充分展示个性。是当代诗人艺术的生命;
    6.革命的风花、雪月、是当代诗人飞翔的翅膀;
    7.彼此互动,积极拍砖,是当代诗人攀升的阶梯;
    8.学字当头,应是当代诗人毕生的追求。
    一句话,我们要用心用情用力用爱去写诗,从广义说,写诗就是在“天、地、人、时、物”这五个大字,打游戏,变魔术,演杂技。从正面说,写出一首好诗,不在于一堂政治课。
    讲到这,大家能够认可我,在诗坛上是一个自信、自立、自为的一个老者。那么为什么我成为一个煮不熟的夹生饭,自我剖析,我觉得有三条:
    1.阅历够,学历不够;
    2.毅力够,底蕴不够;
    3.诗龄够,水平不够。
    把这说白了,一我是诗坛银发族里的一员,但不是拔尖人才;二我是诗坛的长跑者,但我不是诗坛健将;三是我是诗坛的追星者,但我不是诗坛的皎皎者。
    老师,诗友,我今天的回顾性发言,年老失智,浪费大家宝贵时间,敬请谅解。如有谬误,请指正。
    从现在开始,我要做“三不,一坚守"的学员。即:
    1.课堂不记笔记(手麻痺写不了字);
    2.课后不交作业(顺乎自然,不强求所难);
    3.不追星(不与年轻人竞技比速,论高低)。
    一坚守,只要一息尚存,年年岁岁都是《林都诗社》、《市老年大学诗词学习班》的学员,待百岁创诗坛老人求学纪录,如果能上世界吉尼斯记录那可更神了。
    我为什么,要坚守这块学习阵地?其目的,在于不失“三气”:
    第一,接地气。林都诗社(市老年大学诗词班),这个群众性的教学实体,可谓龙江,伊春的唯一,也可能是更大范围的唯一,实在是我们的偏得,值得珍惜。
    第二,凭人气。这里有创始人,无私奉献的张仁善老师,有底蕴深厚,知识渊博的刁柏春老师,有专心致至的郑坤、贺声林老师,有后来居上的引领者朱力萍、张建国等各位,都在发挥长梯扶摇、帮难帮弱的作用,这样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到哪去找呀!
    第三,闯运气。我体会到在这学习宝地,不间断的在这里学习,成了我青春的再生素,生命的延长线。
    常年累月,朝夕与老师和诗友们笑声朗语地相处相伴,互学互动,快乐无比,仿佛使自己又回到战争年代革命部队那所大学校,自已成了一个“无龄者”。
    我的发言结束之前,让我用一手打油诗留给同志们拍砖:
    沃土红壤一粒尘,
    血火刀兵守初心。
    苍天对我特开眼,
    风雨彩虹铸诗魂。


    作者简介:
    苍山(盛军),1931年生,黑龙江海伦人,1947年参加革命部队,1964年转业,1992年离休于中国人民银行伊春市分行。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原伊春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党旗颂》、《军旗飘飘》特约编委,中华诗词学会、黑龙江诗词学会、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评审特等奖获得者。早年热爱文学创作,七十多岁乐此不彼。
                  

    地址:伊春市伊春区青山大街15号 邮编:153000
    Copyright 201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Yichun Lindu Cultural Museu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