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博馆概况
  • 互动社区
  • 新闻资讯
  • 政策研究
  • 陈列展览
  • 学术空间
  • 参观服务
  • 林都风采
  • 文创天地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空间
    博物馆藏品分类研究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3-7 9:43:41  ‖  查看1610次  ‖  

    博物馆藏品分类研究


    博物馆藏品分类研究(Research  of  Collection  Classification)     藏品分类即是根据藏品的异同把全部藏品区分组合成类,它是藏品科学管理、整理研究和提供利用的中心环节。博物馆学科就是从藏品分类研究开始的。
        博物馆藏品为人工制品和自然物两大项,后者由于采用得到全球自然科学家普遍认同的分类体系,因而具有一种全球统一的规范性。而人工制品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所以从近代博物馆诞生以来,一直未建立统一规范的藏品分类标准,博物馆学术界对藏品分类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1905年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他承袭清末金石古器物学的分类标准,将历史文物藏品分成金、玉石、陶瓷、拓本、土本、乐器、画像、卜筮、军器、刑具、狱具、书画、雕刻、漆塑、织绣、缂丝、编物、文具等,  1912年成立北京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藏品分类以古器物学分类法为基础,又以时代、用途为标准,将藏品分为26类:金类、石器、刻石、甲骨刻辞、玉类、陶器、明器、俑类、瓷类、砖瓦、木器、兵器、衣冠、地图、画像、碑帖、唐人写经、宋代精鏨、板片、明清册命题奏、试卷、武试用器、前代御用品、现代国际纪念品、模型、影片。  1936年陈端志出版《博物馆学通论》,根据当时国内外博物馆藏品分类种种方案的利弊,提出一种新分类方法,即首先把藏品分为历史、艺术、考古三大类,在每一类下再依据获得材料途径的不同,分为购置、捐赠、寄存、采集和交换等五个门。  1943年李济、曾昭燏编著的《博物馆》一书出版,在藏品分类上又提出不同于陈端志的方案,主张把藏品先分为历史、艺术、科学三大类,每大类下再按藏品的用途分若干门。历史类下有食、衣,住、行、医药、工艺、社会生活、战争、个人生活、娱乐、知识、宗教和名人遗物等十三门。
        1949年10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博物馆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博物馆藏品数量也大大增加,一些重要的博物馆从各自藏品特点出发,研究建立起适合自身管理的藏品分类标准。如1952年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提出一套新的分类法,把文物分为革命文物、历史、陶瓷、铜铁、玉帛、石木、字画、碑版、乡土、总杂共十门,每门之下再依其各自所具有的性质、质料、用途等不同又细分为十类,这样全部文物藏品分为10门100类, 1957 年傅振伦在其专著《博物馆学概论》中吸收苏联博物馆学理论,参之自己多年博物馆工作实践,将藏品分为自然、历史、革命史、艺术、技术、经济和资料等六类,引用他提出的并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实行的文物分类表。在这个分类表中,文物首先被分为传世品和集品两大类,集品是指发掘品和不可分割的物品,传世品中除印章、钱币外,再按质地分为十六门。 196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就傅振伦的分类方案做了调整、修改,除文献拓本外,全部藏品被分为五大类,即一级藏品、考古发掘品、传世品、货币、民族文物。考古发掘品按地区、墓葬、遗址分类,传世品按质地分类,货币按质地、年代、形状分类,民族文物按族别分类。故宫博物院在1959年制定的《文物分类大纲》中提出分类的基本原则是:凡属造型艺术,按艺术性质划分,工艺品按质地划分,宫廷器物按功用划分。此外,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天津艺术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的历史文物分类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之前,博物馆学研究没有自己发表研究成果的刊物,因而在藏品分类问题上,尽管意见不同,但却未形成学术争呜局面。 80年代以后,博物馆学科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发表博物馆学研究成果的刊物达30多份,为藏品分类学术研究提供了园地。另外,随着电子计算机在社会生活的普及和外国博物馆的应用,中国博物馆学界开始意识到,一个运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藏品管理进行现代化改造的时代已经来临。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有条件的博物馆开始探索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引进博物馆藏品管理。计算机藏品管理的关键是软件设计而软件设计的前提是先将藏品进行科学分类,博物馆学界首先在理论上探讨藏品分类概念,除两次“全国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会议”对藏品分类标准化进行专题讨论外,个人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宋伯胤1983年在《藏品分类法初探》中认为,“藏品分类学同其它分类学一样,都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王根发1988年在《博物馆藏品的分类》中明确给藏品分类下定义“博物馆藏品分类是藏品固有的特性及相互联系的集合”,“藏品固有的、内在特性是藏品最本质的属性,是指藏品的质地”,“藏品的相互联系则是指藏品的各种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祝敬国1991年在《博物馆藏品分类标准化研究》一文中有相似的提法:“分类就是将藏品按其属性的同异加以排列集中成各种门类”。
        在应用方法探忖上,藏品分类有8种不同主张。1 是何直刚的”三系三段分类法”,三系指藏品的基本属性、质地和时代三个系列,由这三个系列组成藏品的分类,各个系列的代号为一段,共三段。2是宋伯胤的“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四部指藏品四个来源:考古发掘、民族学调查、流散文物、外国文物(后改为寄存品);四项指藏品来源、质地、性质、职能和用途等四个层次;十进位是以四项的代号组成文物分类号,所有号码都用O ~9数字表示。3是孙美琦的“三维分类法”,先按质地分出7类,再按社会属性分出19亚类。4是宋良壁的“三层次分类法”,第一层次为三大项:①传世历史文物;②出土文物;③近现代文物。每项又根据实际情况分成若干类,每类以英文字母为代号,共26类。第二层次按年代分,每类分为若干属,以阿拉伯数字为代号。第三层次按用途分(个别按产地),亦以阿拉伯数字为代号。5是王大道的“断代为主并与质地、器类相结合的分类法。”6是祝敬国的“多层次组面分类法”。就是针对藏品属性的每个层次各自分别制定一个分类表,每个分类表仅仅局限于藏品的一个属性面,这些分类表之间是并行平等的关系。7是陈肇庆的“年代加质地加通称分类法”,年代从太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分为29类,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质地则将藏品分为24类,用英文26个大写字母表示,最后两个字母作为预备空格,然后再按其类别质地的特殊情形分成若干小类。通称即藏品的名称,其标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8是严建强的“质地优先四层次十进位分类法。”质地优先是指在藏品分类指标中质地处于首要检索因素。所谓”四层次”,是藏品分类框架,第一层次以质地作为分类指标:第二层次以藏品的社会生活属性为分类指标;第三层次基本以用途为分类指标;第四层次以藏品名称为分类指标。所谓“十进位”,是各个层次均按十进位安排藏品序列。
        藏品分类是博物馆学术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对于藏品分类的目的,学术界已取得一致认识:妥善管理,方便利用,对分类标准全国统一化,多数研究者也持赞同观点。由于研究者从自己所处具体博物馆环境出发,因物设类或因量分类,因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分类法。随着博物馆藏品电脑网络化管理时代的到来,一个会被普遍接受的、国家博物馆管理机关确认的全国博物馆藏品分类标准将在21世纪初产生。
                                                                                                                                             (史吉祥)
    参考文献
    宋伯胤:《藏品分类简述》,《中国博物馆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
    宋良壁:《博物馆藏品分类的探讨》,北京:《中国博物馆》第4期,1988年。
    祝敬国:《博物馆藏品分类标准化研究》,北京:《中国博物馆》第1期,1991年。
    严建强:《文物藏品质地优先四层次十进位分类法》,北京:《中国博物馆》第1期,1997年。

                  

    地址:伊春市伊春区青山大街15号 邮编:153000
    Copyright 201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Yichun Lindu Cultural Museu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