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博馆概况
  • 互动社区
  • 新闻资讯
  • 政策研究
  • 陈列展览
  • 学术空间
  • 参观服务
  • 林都风采
  • 文创天地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林都风采
    长篇小说《伐木人传》作者屈兴岐——为伐木人立传第一人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4-1 8:19:07  ‖  查看4195次  ‖  

    长篇小说《伐木人传》作者屈兴岐——为伐木人立传第一人


    长篇小说《伐木人传》


    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林区伐木人生活的長篇小说


    作家:屈兴岐——为伐木人立传第一人


    本期策划:李涛





    长篇小说《伐木人传》屈兴岐早年照片


    【简介】屈兴岐,黑龙江巴彦人。中共党员。1952年肄业于巴彦县第一中学。1952年来伊春林区,曾做过美溪林业局调度、广播站编辑,中学教导主任、伊春市文化馆创作组长及市政府文教办巡视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工作等。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曾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黑龙江省儿童文学创作专业委员会主任。


    195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其后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


    著有长篇小说《伐木人传》、《祖母绿传说》、散文集《兴安雪》、《七色光》、儿童中篇小说集《树海迷航》、长篇报告文学《金奖是怎样铸成的》、《白森林告诉未来》、《命运在今天决定》、《三环大进军》、《太阳传人》,另外发表短篇小说报告文学、随笔百余篇。部分作品译有外文版本或选入相关选集。其中《伐木人传》已拍摄成电影。





    长篇小说《伐木人传》屈兴岐晚年照片


    【评价】


    ——1976年7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评论《伐木人传》的文章,题为《为英雄的林业工人立传》。


    ——著名评论家,《文艺评论》主编李家兴:“一片绿色摄入眼帘,一阵松香扑鼻而来,一幅森林图景呈露于前。”


    ——著名作家萧军:“大森林之歌者”。



    ——他是大森林的儿子。 

    ——他热爱人生,他热爱文学。

    ——他用笔描绘滋育他成长的大森林,

    ——他用笔讴歌父兄子弟般的林区人。 


     一本散文集《兴安雪》象征着人生的纯净和崇高。 

    一本散文集《七色光》象征着人生的灿烂。




    长篇小说《伐木人传》上下册(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藏品)


    作家屈兴岐自述:《我的写作生活》

     

    1952年9月,我到伊春林区工作。第一次见到真正的山,真正的森林。坐火车行进在林莽中,如行山荫路上,风光与感受,扑面而来,应接不暇。车傍晚到美溪站,雨正下得悠闲自在,不慌不忙。而我却很忐忑,肩着行李,走二里路到五道库森工招待所,差不多全身淋透。翌日很早横渡汤旺河,跟随捣背的工人,背着行李走70里山路,天黑才赶到目的地大楞场。找到工作,参与筹建了一个子弟校,并在那里教学。接触的是林业工人及其子女。后来转到局里当调度员,又接触了林业干部。这些干部,不少是老木把,林区的事他们几乎没有不知道的。而且感受特别深刻。


    许多人许多事让我兴奋又感动。于是,就学着写了。


    先写诗歌。投稿给北京的青年文学刊物《文艺学习》。写了许多,稿子却有去无回,剃头挑子一头热。对于回音,盼虽然盼,学写的热度却不稍减。有一天终于接到退稿,一沓子。有封回信密密麻麻写了三页。其中一句是说我这诗像黑板报上的。倒也是,我这些分行文字,在局黑板报上沒少登。我内心很感激这位编辑,他热情负责,最主要的是真诚。这是个好刊物,是韦君宜先生编的。二十多年后我写长篇小说《伐木人传》她恰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当副总编辑,是此书稿的终审者。她像曾主持过的那份期刊的风格一样,认真负责。


    后来,我改写散文小说等形式的稿子。第一篇变成铅字的,算是一段报导,沒有豆腐块儿大,写技术革新,登在沈阳《林业工人报》上,稿酬五角。好像是用来买了一枝笔。革新的这个人,形象性格总在头脑中转着不肯退出,于是加以升发想象,写了篇短篇小说《出河》。写于1955年,刊载在1956年2月25日出版的《黑龙江文艺》上,笔名栩枫。同一年同一刊物上,又发表了《探家》、《信》,也使用笔名。


    此后,笔耕未辍。57年至58年,在呼兰结核病院住院,心也在写作上。在当时挺受青年欢迎的刋物,沈阳出版的《文学青年》上,发表篇幅较长的短篇《伐木者的儿子》。在《文艺红旗》上也发表了一些散文,省内报刊,也时而刊登。


    196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作协分会。


    是1962年吧,省作家协会办第一期青年作家班,地点在绥化,因王书怀兄在那儿体验生活,任县委宣传部长,县委支持,食宿好安排些。我从伊春来,见横幅写着欢迎青年作家字样,特别是作家两字,让我兴奋许久,觉得不大敢相信,自己是青年作家了。屈寰得到哈市推荐,从哈市赶去,叔侄同班,也是一段佳话。会上见到总政少将转来省文联当主席的陈沂(落实政策后任上海副书记),还有从北京转到省里的作家严辰、逯斐、巴波、吴越.聆听语重心长的真知灼见,印象非常深刻。至今我尚珍藏着签名册。有张合影,捐给省文学馆了。


    在《北方文学》上刊登了一篇小说《小鹰》写运木材大卡车女司机的。上海某出版社改成连环画《美丽的路》,印发几十万册。没有通过我,也没注明原著,文人无行若此。如今天,我也许跟他们打打官司。


    1964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速写《伐木者的胸襟》。被收入人民文学出版社编选的《新人新作选》。转年季春,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与《人民文学》举办的读书班。全国比较有培养前途的青年作者十几人参加。有沈阳杨大群,天津的王家斌,部队的林微润等,我忝列其中,甚高兴。那次学习一个月。


    头一次进京,深动感情。抱着人民大会堂前的廊柱,热泪涟涟。还想到一脚踩下去的这小小尺寸之土,从古至今有多少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大忠大奸大贤大愚者走过呀。也许八国联军英法联军本世纪初侵占北平的日本军人,也踏践过吧?更多的是历代勤劳质朴的先民,奔波劳碌,为家人亲人自己的生计,匆忙地踏来走过。感慨系之,颇受激励。


    住东城区东总布胡同22号,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家属宿舍。北京妇女真能说会说,我房间外走廊上,有部电话,她们油腔滑调,侃起来就舍不得停下。胡同向东走,有一片空场,黄昏时分,蝙蝠联袂而出,多到担心它会扑到脸上来。到8号四合大院去学习,古洋结合的建筑。许多小说中写有垂花门,这次见到了。


    有一个很深的感触,即南方甚至四川等地的作者,普遍精敏灵动,能说会讲。表达与学识都比我高出一个层次。这跟人文环境一方水土文化底蕴有关。对我震动不小,决计再進一步读书写作,修炼自己。


    听了许多作家理论家讲学。见到了张天翼、李季、刘白羽、茹志娟、杜宣等著名的国手。还有一个收获,是看见了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工作人员的敬业精神,给自己立了个标杆。


    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三个兵站站长》和一篇学习体会。那时候开始强调革命化,稿酬锐减,得20元。妻到伊春街里买了张小小的上海产胶合板面的书桌。从那时起,我才结束在墙角搪着支一木棍的三角板上写作的时光,用上了名可副实的书桌。到哈尔滨后还用着,后来外孙女远达从小学到高中用着,现在每年寒暑假从北京回来也还用着。对了,当时尚余五角,恰好买把调羹。这证明生存着并写作,是这个小家儿的主要内容。我其时恰是此年龄。省委书记欧阳钦等接见。省委宣传部副部長延泽民


    当年11月,召开第二次全国青年创作积极分子大会。省内挑选30名代表。注重写作水准,更注重政治条件。要求30岁以下,带队。在团内,我分工办壁报和指挥唱歌。


    对我来说,开这样的会,有几个第一次。第一次进人民大会堂,第一次见到除毛主席刘副主席之外的那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与文艺界重要领导如周扬等座谈。快闭会的时候,团长延泽民说,来北京不容易,全聚德的烤鸭应去尝尝。因而有了第一次吃烤鸭。


    不久文革,打笔仗少不了。后来被辗转调到市宣传组了。给工农兵先进份子写活学活用毛泽东著作讲用材料。也给市领导写讲话稿。材料匠们的头儿,是支左的,某部宣传处長,四川人。他说兴岐你还是得写小说。一想也对呀,写这些短命讲话稿,不是在浪费生命么!正好市里组织写话剧,就去了。话剧《大森林的主人》被批以后,心里大骂政客翻手为云复手为雨,加上文革前就想写一个长篇,有过构思。又正赶上老母患肺心病,请假侍侯。于是《伐木人传》就开写了。进入状态,写得比较投入。有一天写了一万二千字。睡着了曾听见老母在她小炕上喊兴岐呀。立刻惊醒,跑过去一看,母亲安稳地睡着呢。我是累的惦着的,梦中幻听了。


    省里老朋友吕中山兄,时正在创评办工作,把我写作情况介绍给人文社。另位老友省内有影响的工人作家郭先红兄,给我看了四万余字的提纲,给予高度评价和热情鼓励。出版社编辑,后来任文联出版社和大众出版社总编的李景峰同志,更是为之不辞辛劳,呕心沥血。去北京改稿子,住朝陽区红星胡同,是社里员工家属宿舍。几位出名的大家,如红学家周汝昌,翻译家那训,都居于此,而且房室逼窄简陋。而我们则住大院中间二层建筑,里外都抹着水泥,西向,感觉阴冷。副总编,著名作家孟伟哉也住楼上,门对门。改稿的作者有后来任内蒙宣传部副部长的扎拉嘎乎等同志。记得浩然还来这里一次,是乘轿车来的。第一次去北京时,在街里几次见过大校骑辆自行车呢。


    稿子改得挺苦。时在八九月,非阴雨天就得汗水浃背。有时景峰来,也得享受这待遇。妻领着小女来京,就都住在前门外一小间小旅店里,图的是便宜。旅店里常住客人,多是看病的。有位常被喊作佟麻子的,是脉管炎,双脚趾烂去了,还一住妇女看子宫癌。他们心太苦,就打扑克。妇女就喊佟麻子,磨蹭啥呢,三缺一。记得景峰让加一章写恋爱的,这章就是在这儿加的。景峰有时来,中央人民广播文工团团长,曺惠同志也拎着很大的西瓜来看我。他们团决定把小说改编成话剧。


    小说印了征求意见本,我陪同人交社编辑组徐组长,到铁力林业局开了座谈会。著名劳模马永顺给予热情肯定。后来印刷两版,共70多万册。《光明目报》发表了挺长的的评论文章。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长春电影制片厂派副导演张健佑同志,到北京找我联系改编电影。后在工作中与健佑成为挚友,他现己移居澳大利亚。导演是拍过《甲午海战》的著名老导演林农。我提意由集体创作森剧的几位和另一位朋友,组成《伐木人》电影文学本创作组,在长影小白楼改本子。


    这小白楼两层,坐西朝东,门窗地板老旧,地板踩上去吱哑地响。它是日本大特务甘粕正彦住过的。觧放后许多著名剧作家在此改过本子。


    本子改得不顺利。原因是上边抓意识形态的什么人,时有指示传来,厂长苏群曾召集我们传达一次。看我们总难理解意图,出了几稿就说可以回家了。他们是在伊春五营等林业局拍的外景。我请十几位主要创作人员,到房屋极小的家里吃饭。这是我宴请艺术家人数最多的一次。市委书记王斐也代表市委宴请了艺术家们。


    片子花70万元从国外购入彩色胶片。片子后期制作完毕,未获通过。但内部交流多次放映。但我一直沒有机会看到我执笔创作的这部影片。前年健佑兄回国,我到长春去看他,才见到。很不好。原来我们写本子的人走后,长影又组织人完全根据政治需要,脱离书的内容,大改一遍。我想多亏没公开放映,当时不但可能挨全国批判,艺求上很粗糙也丢不起人。为这个失败,国家浪费若许相对紧张的资金,实是憾事。


    现在看,这部书仍然有些可取之处。首先书中立住了任明远、沈场长等林业职工人物形象。次之,是写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提出来森林伐光,环境就会恶化。写这篇小稿时,恰遇哥本哈根世界环境会议议案未予通过。那原因就是以损害地球为代价、以掠夺他国他认为手段,完成血腥的资本积累,而最先富起来的那些国家,千方百计保护到手的美金,而把修复地球花大钱的事,推给将被温度升高造成海平面提高而淹沒的国家,将要干旱得无法生存的非洲国家,还有刚刚起步的基础四国。


    这正是我几十年前写此书时所深怀的忧患。是什么造成这种现象?只有一个原因,就是金钱大鳄们的深不见底的欲壑。其基础是人性中那种促进过发展、也造成慢性自杀的私心。许多人们趋之若鹜的好东西,都是以摧残地球恶化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一些既得利益者一边以高喊环保做烟幕,一边靠破坏环保掠夺鲸吞惊人财富。几十年前有句话叫打着红旗反红旗,实践证明好像是错了。今天环保上,打着绿旗反绿旗,或许存在。


    再次,它是我国第一部反映林区生活的長篇小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气息。当然,远没有跳过时代局限。艺术上有很多不足。



    https://v.qq.com/x/page/m0721t4bf2i.html



    改革开放新事物,开始和以后很长时间,我思想跟不上。大约是79年吧,人文社开长篇小说座谈会。有人在大组会上,找出一些语录来,两两相对,不指名挖苦奚落批判。我对这位论者有不解有反感。心想,你前几年也没在外国更没在月球上,那时干啥来的?君宜老太太,找到我和另几位文革出书的作家,让我们在小组会上发发言,检查所出长篇的历史局限性。我以书是从生活中来的为理由回绝。老太太是好心,回答得太硬,给她工作造成不顺,心下不安。

    茅盾老人家与大家合影。会上还见到好几位当时或后来都很红很火的作家。


    那一前一后,我写了十几篇短篇历史题材的小说。以黑龙江两岸各少数民族抵抗沙俄侵略为脉络,弘扬爱国正气。一个16开笔记本写满了。发表在《觧放军文艺》上好几篇。其中的《阿满太》、《卡伦山上》被选入《解放军文艺》30年小说选。其余发表在《北京文艺》等刊物上。还有个儿童中篇《保密三天的消息》写海兰泡事件中的中俄儿童友谊的。与另一中篇合起来,由黑龙江出版社以《树海迷航》为书名出版.被团中央向少年读者推荐。

    《血管里流的…》中篇小说。发表在大型期刊《北疆》上。描写光复后,黑龙江省老乡,抚养日本战争孤儿的故事。我自己认为,本篇中不仅情感充沛,人物性格也还鲜活。特别是乡土风情描写,流露自然。曾获省政府天鹅文艺大奖二等奖。1988年随黑龙江作家访问团访日。被北海道《北方文艺》全译豋载,并加论介。


    此时期短篇小说,有发表在《北京文学》上的《新车落户记》、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笑》、《福建文学》的《森林气息》、《鸭绿江》的《礼物》、《小说林》的《绿云镇趣闻》等。


    文坛渐入市场经济时代,逐渐被边缘化。思想跟不上或不肯跟的中老年不是很有名的作家,也被文坛渐渐边缘化。我属这个类型。一部鞭挞有钱是我娘,无钱是他娘的道德滑坡的小长篇《宝石梦》,出不了版,后来总算在省内一个刊物上以《祖母绿传奇》连载发表了。


    儿童文学,短篇有发表在《儿童文学》上的《第七只是狍崽》。编辑评论说“没想到这么出情。”有湖南儿童文学刊物《小溪流》上的《请‘大夫’》。后者长些。其它还有吉林《短篇小说》上的《白鸽从窗前飞过》等十数篇。


    我不是一个火过红过的作家。加上各种文学样式得便都写一点,什么都不突出。不会推销自己或走评论家的门子,也藐视这种商人作法,所以评论自然不多,但总还有一点。


    1976年7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评《伐木人传》的文章,题为《为英雄的林业工人立传》。当时的时代烙印特深。但肯定了书中的几个人物形象。


    评论家李家兴评论说:“屈兴岐的作品无疑属于社会学派…屈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表现在他着眼于文学的教化功能,让文学去承担道德职责,洗涤人的心灵。…那循循善诱,那嫉恶如仇,那可珍可贵的感情似阔别久矣,是从那逝去的岁月发出的回声么?”


    “屈兴岐的小说从形式上说是真正的短篇小说。…作者的功力还表现于能在很短的篇幅中,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屈兴岐“几篇历史题材小说都有浓郁感情色彩,气氛渲染、细节描绘颇具匠心。”


    “作者以一种热爱艺术的心情精心创作,行文用句都颇讲究.”


    现“文艺评论》主编肖维评中篇《血管里流的…》说,他突破了几十年的自己。…但这篇小说却仍是‘屈兴岐式的’。”


    尚中在省上发表的文章中说,“屈兴岐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辽宁出版的《东北儿童文学史》,小说《蔚蓝色的天空》“像一首写于屠刀下的小诗…深沉雋永。题材具有鲜明的边关特色。”《白鸽从窗外飞过》“宛如一首情调凄清的抒情诗,震动着人们的心弦。”《树海迷航》“人物形象鲜明,特别对林区孩子的塑造更为成功。”“对于林区生活细节的表现,尤显示出作家深厚的功力。”


    还写了不少报告文学。到部队写丁红军,参加总政组织的地方作家到福建前线体验采访。还深入到遇倒开江灾害的古城岛。这期间,写了两篇各四五万字的报告文学,都是以知识份学为主人公的。一篇叫《桃花未开,杏花开了》发表在《北方文学》上。另一篇《第三十次突进》,发表在《当代》上,文题为当时主编秦兆阳帮助取的。这两篇均与老友吕中山共同署名。后来调到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写了许多企业自费出版的报告文学。只是长篇,就有《金奖是怎样铸成的》、《太阳传人》等5部。我相信一句话,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水管里流出来的是水。认真的人笔端琉淌的,什么文字都是认真负责的。这些作品写大企业,象莲花水电站投资40多亿的大企业,写它们的过程,也是提高自己的过程。既是联谊企业的需要,有一点润笔,也于病中的我的生活,不无小补。98年黑龙江抗洪,军民事迹感人肺腑,集中迸发了人类善良的一面。省作协组织作家创作了《1998黑龙江抗洪纪实》。全书50万字。我写了卷一,约10万字,并负责全书统稿。


    散文集《兴安雪》是以前所写散文的一本选集。多为写林区生活短章。访日后写了十四篇散文,在《东北作家》等刋物上发表。后以这部分作品为主,出版集子《七色光》。散文长卷,写有《茶缘》、《齐鲁青未了》等五篇。散文《云的家园》、《歌.号子.酒》、《小屯轶事》、《瓜秋》等多在《北方文学》等省内披刋发表。有几篇获奖。退休后,写了一批随笔、精短散文。在省报,《奋斗》,《青岛日报》上发表。抗非典时短文《火红的中国结》发表在《人民日报》,并获三等奖,选入中国作家协会编的书《人间四月》。杂文《辩、怨、悔》获省杂文评选二等奖。


    这一段时间醉心于精短散文。我最赞赏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等文。文短情深,精粹雋永。可说是一字顶一万字。我虽不能为,但心向往之。所以我精心结集了《瞬间》,以此类小文为主,兼摘集我共它作品中片断。业内朋友友説不错。有位也业余写诗的老大哥,特意从秦皇岛来电话,说看得“热泪盈眶”。还写了不少指导孩子们作文的稿子,发表在上海《作文大世界》等刋物上。


    著名评论家,《文艺评论》主编,李家兴同志,在评论我作品的文章《歌声,来自密林深处》中,评论我前时期散文说:


    “在省内,屈兴岐是以散文作家驰名的。”


    “翻开屈兴岐的散文集,一片绿色摄入眼帘,一阵松香扑鼻而来,一幅森林图景呈露于前。”


    “他的散文写得生意盎然,洒脱自如,于质朴中透着俊逸,刚劲之中有其细腻,行文布局都比较严谨。他的散文是春蚕苦心喷吐的柔绦织成,而不是一片随手拈来的浮云。”


    “大自然的馈赠是多么丰富,青春的欢乐是多么另人艳羡。”


    “《兴安雪》……恰如一尊玲珑剔透的冰雕雪景。而袭人的寒气之中,分明跳动着一颗火热的爱心,寂寞的素白世界传出的是丰满的人生。”


    “《大森林的色调》可称散文精品。…一篇不足三千字的散文,画尽了森林色调之美,各种场景画面清晰可见,用笔极为精练。如果作者不是经过十年二十年的时光在林区深深扎下根来,如果不是对人生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爱,他是不能如此细致地去观察景物的,他的心灵不可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净化。”


    “散文写得委婉有致,颇具韵味。”


    “厚积而薄发,写来才能如此自如。文章谋篇布局不平铺直叙,大抵运用有典型意味的动人情节来勾画人物内心世界。”


    有一年,我代省作家协会在伊春陪同萧军先生到五营、嘉荫采访。他劝我写《五月的森林》,还题有条幅,“大森林之歌者”。


    退休后写得少了,但书读得多了些。没有什么系统,多半是围绕写作需要去读。一个时期对何种知识感兴趣,就对这类书多读些。总觉得自己知识浅薄,书读得堪称贪婪。只要有知识,我就看起来不舍得松手。有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后,在书上记下来。知其意不会读音的不少。过后很快忘了。忘了就再查,有的字记不清查多少遍,忘了多少遍。好像忘的总比查的多一次。有一段决心攻诗经,终因啃不动、忘的快而放弃。看书有感受,就即兴写于天头地脚。有一册中国经典的寓言故事。那天觉得应该读读。拿过来一翻,从头到尾,插花着都有我写的感受。读书对我来说是赏心乐事,读进去了,如沐春风。


    除了自己写,还做了不少文学组织与服务的工作。在伊春时办过多次创作学习班。首次去南极采访的记者,就曾参加过学习。到了省里,特别当作协常务副主席时,办省内青年作家尖子班等。请得奖作家王毅、美国萧红研究学者葛浩文博士、黑大教授周扬之子周艾若等专家学者讲课。那时提倡作家学者化,推荐有愿望的青年上大学。还接续前任办函授刋物《作家之路》,在上面撰写读稿文章。全国有数千学员参加函授。在任省作家企业家联谊会常务副会長期间,举办三次大型企业业余作者会议。请专家讲课辅导,评比作品。那以后,没听说谁再做这类落伍的事情了,企业研究如何让职工更多创造财富更快流入老板腰包,谁还培养什么与已没有直接好处的业余作者?


    为不弃者写过一些序言、参加过一些评论作品的座谈会。主编过一些报告文学集子。


    我1980年6月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5年评为一级作家。加上已退休比较起脱,曾多次做过省内各种文学奖的评委和初评评委。做过几年《北方文学》编委、16年省作协副主席。现为省作协名誉副主席。


    我一向是个比较低调的人。从心里不愿攀附名家。我的几本小书,向未请名人写序,也极少以名人为题写稿,就是证明。只有《瞬间》例外,那是领导为丛书写的。这次却破例说了那么多名人,又借引用评论文章语句,当了一回王婆子,是何原因?很简单,这稿子是为家史所撰,有责任让能读到此文的后代子孙或有亲缘无亲有缘的年轻人,了解我历经的时代,了解我写作生活。

    说话一辈子快过去了。


    一辈子都为成为作家而努力。却没有成为当初理想中那样好作家。

    希望寄托于有亲有缘或无亲有缘的有志青年俊彦了!


    写于哈市南岗宅内跬步斋

    2009-9-22



                  

    地址:伊春市伊春区青山大街15号 邮编:153000
    Copyright 201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Yichun Lindu Cultural Museu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