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博馆概况
  • 互动社区
  • 新闻资讯
  • 政策研究
  • 陈列展览
  • 学术空间
  • 参观服务
  • 林都风采
  • 文创天地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空间
    革命纪念馆开展党性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西柏坡纪念馆为例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9-2-18 15:31:33  ‖  查看2957次  ‖  


    康彦新

    时下,国内诸多纪念馆利用自身红色资源开展党性教育,已经成为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又一新发展。这是个全新的课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把资源利用好,把平台搭建好,把教育系统化,是纪念馆管理者、从业者亟需破解的问题。

    开展党性教育是纪念馆职能的应有之义

    教育是纪念馆、博物馆三大功能之一。传统的教育实现途径一般包括讲解、研讨、纪念活动、文艺演出等,然而随着纪念馆、博物馆的发展,这一功能在实现途径上显得单薄,局限性强。特别是新的形势下,利用纪念馆、博物馆自身资源对党员干部进行党性教育已经成为党中央加强党史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党性教育无疑应该成为纪念馆功能发挥的应有之义。

    革命纪念馆是弘扬民族精神和加强党性修养教育的重要基地。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一处处革命遗址,一件件革命文物、一个个革命故事、一座座不朽丰碑,昭示了革命前辈的崇高理想和价值追求。上海一大精神、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辉,成为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巨大推动力量。西柏坡时期是中国革命最成功的时期之一,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领导全党、全军、全国人民完成了“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使命,孕育形成了以“两个务必”和“赶考”为特质的西柏坡精神。尤其是在胜利面前,毛泽东提出的“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在党性教育中更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革命精神,更重要的是为现实服务,更好地资政育人。

    开展党性教育是时代赋予纪念馆发展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十分注重党性教育。一是中央专门制定党员教育规划。2014年出台的《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工作规划》提出,“把增强党性作为第一任务”。而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推动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二是中央在专项教育活动中着重强调党性教育。尤其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中,中央提出要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等开展开放式组织生活,接受精神洗礼。三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调研革命纪念地并给予深入阐释。2013年7月11日,习近平在西柏坡参观调研时指出: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之后,又多次讲到,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并指出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

    党性教育是革命纪念馆服务功能的新拓展。革命纪念馆承担着教育、宣传、研究等多种社会功能。在上述大背景下,纪念馆服务功能转型势在必行,由单一讲解模式转化为系统、多维、立体综合模式,也为纪念馆服务功能提出新要求。如此做法不仅打破了以往仅是现场宣教讲解的模式,而且将党性教育以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广泛拓展。一些纪念馆专门设置“党性教育”系列培训活动,成立培训中心,拓展党性教育新载体,创新党性锻炼实现形式,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努力使纪念馆成为学员党性锻炼的熔炉、增强党性教育的熔炉。

    开展党性教育贵在坚持创新

    坚持创新是推动党性教育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爱国主义教育高度重视,强调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载体,增强教育效果。西柏坡纪念馆不断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方式,为党性教育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更好地发挥党性教育功能,打造新型党性教育品牌。

    坚持内容创新,开发系统性的党性培训课程。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中,从胜利走向胜利,充分地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范,蕴含着丰富的西柏坡精神。我们意识到,只有不断高度概括和凝练其精神内涵,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并转化成精神力量,激励和启迪人的思想,才能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进行更好的宣讲和传承。因此,西柏坡纪念馆加大课程开发力度,重点从红色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集中研究,形成不同专题的教育内容,为党性教育提供生动教材。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抓住“六条线”,进行系统化教育。

    一是党史教育线。对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的革命实践活动进行丰富解读,使大家从细节了解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历史。二是时代启迪线。对西柏坡精神进行深度解读,并挖掘其当代价值,与主流意识形态相联系,为当前党性修养提供更多的历史借鉴。三是廉政警示线。挖掘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如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提出的“加强纪律性”“两个务必”“六条规定”“进京赶考”等与当前党建密切相关的思想根源,并不断注入活力,赋予其新内涵。四是领导科学线。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角度分析,解读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为什么能够领导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阐明其高超的领导艺术。五是现代团队管理线。从团队管理视角入手,分析如何加强管理,增强凝聚力,发扬民主,同心协力,共图建国大业。六是艺术熏陶线。为活跃内容,还开展了红歌艺术欣赏课程,从宣传的角度对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宣传智慧进行解析,为广大党员干部从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观念、党性修养、领导艺术、精神力量等方面提供更多资政育人的经验借鉴。

    创新模块设计,形成参观、听课、体验等互动结合的立体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念馆、博物馆社会教育形式创新最核心的是要满足个性化需求。西柏坡纪念馆向社会推出“党性教育厨房”,实施党性教育的“私人订制”服务,根据不同群体的行业特点、文化背景、社会地位等诸多因素划分,量体裁衣,制作不同类别的教育产品菜单。根据团队需求开设一至七天的菜单课程,设计分为理论教学、现场体验、音像教学、红色演出、情感教学、专题讲解、拓展培训、互动讨论等八大板块;时间安排具有自主选择性,一至七天自由选择;在菜单选择上实行自主订单,突出灵活性与针对性。

    实现组织模式上的突破创新,探索馆内与馆外相结合的联合教育模式。一是自主教学模式。即加强自有资源整合,打破科室界限,组织专业团队。如西柏坡纪念馆抽调人员成立培训中心,负责外来团队的组织协调、教学管理、对外联络等日常事务,做好培训班的教学服务、住宿、餐饮和交通等后勤保障工作,同时组成专职人员进行全面推广,扩大基地影响力。二是地接教学模式。在自办的基础上,加大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如与国家行政学院、省市党校联合,与石家庄创新教育、红色传承教育等机构合作,根据其需求提供讲解服务、现场教学,共建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基地,共谋发展。

    其中,围绕“红色旅游+”新模式,拓宽视野,积极联系西柏坡周边与党性教育有关联的景点联合开发,打好“旅游+”这张牌,使“课堂+基地”的两位一体教学模式得到延伸。当前已用区域优势开展了党性教育三条线:“赶考之旅”,重走赶考路——踏着先辈足迹行,即西柏坡、冉庄地道战旧址、保定直隶总督署、北京香山双清别墅线;“复兴之旅”——走复兴之路,即西柏坡、统战部旧址李家庄、正定塔元庄、雄安新区线;“新农村体验之旅”,感受新农村建设——即西柏坡镇南庄村、梁家沟新村、温泉红崖谷线,通过不同路线的体验感受红色精神的力量。

    服务管理模式创新,由单纯讲解向综合服务转变。规范工作职能,改进工作机制,完善接待制度。一是统筹考虑,打破科室结构提供服务,并派专人负责。如与团队的沟通对接,根据对方要求提供课程菜单、接送站等。二是专人负责。每个团队单独配备跟班班主任,做好编班分组、点名考勤、介绍老师、组织教学、课前开班动员、唱国歌、课后点评、组织讨论、开展活动、填写证件等工作。三是建立健全党性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了解学员对党性教育的课程设置、培训内容、教学质量和学员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建议,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人员并要求改进,不断提高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对现场教学和理论教学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开放性让学员打分,不合格者及时更换。 

    开展党性教育需要综合支撑

    开展党性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较广,需要有强力的支撑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这就要求在设施场馆方面,历史挖掘与研究方面,教师资源方面都必须具备转型升级,创新突破,使之成为党性教育大发展的强力支撑。

    设施支撑是开展党性教育的基础。遗址是开展教育的本体,是最直观的教材。

    一是保护好利用好现有资源。革命纪念馆依托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革命纪念地、标志物等独特的红色资源。如西柏坡作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的驻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就有中共中央旧址,包括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董必武同志的旧居和中央军委作战室、七届二中全会旧址等十余处,这些革命遗址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再生性,我们在此基础上建设了西柏坡历史陈列馆、国家安全教育馆、廉政教育馆、西柏坡丰碑林、领袖风范雕塑,扩展和丰富了党性教育的资源容量。

    二是修旧如旧,恢复革命遗址。即从保护遗存,传承历史为目的,最大限度地保留和保护、复原一些文化载体,如西柏坡时期中央部委旧址、华北人民政府旧址区,以及中宣部旧址、中组部旧址、中央统战部旧址、中央妇委旧址和人民日报社旧址,全面系统地重现了当年中央机关战斗生活原貌,真实还原历史。

    三是建设用于党性教育服务的场馆,如接待中心、会议课堂等要素,这些丰富的载体,已成为进行党性教育的重要支撑,成为了广大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教育的精神家园。

    历史挖掘与研究支撑是党性教育的灵魂。挖掘历史细节,丰富内涵是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支撑,如果离开这些素材,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西柏坡在这方面进行了多年探索和积累。首先,加大对革命历史资料的抢救与挖掘。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进北京时,带走了当时中央所存的档案、资料,这些中国共产党革命进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件、决定、电报、信函、报刊等历史资料具有非同寻常的文献价值,尤其是中共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留下的大量文献,对于研究西柏坡历史、西柏坡精神具有独特的价值。西柏坡纪念馆联合中央档案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了《西柏坡档案》(三册)、《西柏坡纪事》(上下册)等书,为学者研究西柏坡提供了基础性的研究资料。

    第二,开展“抢救历史,走访当事人”活动。当事人曾在不同阶段不同程度地亲历或目睹被研究事件的相关回忆与访谈,是研究历史事件的第一手材料。这些史料很多被尘封在当事人的记忆当中,有着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所无法替代的价值,具有原生态性、鲜活性和逼真性,散发出独特的光芒。我们对曾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同志手中抢救新征集来的资料,如笔记、日记、著作手稿、书信、讲话稿及照片、回忆录等文字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出版《西柏坡记忆》(四册)《西柏坡口述史》等,并征集到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用过的大量宝贵物品近百件,充实到陈列展览中,使展览真正做到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做到不仅见人、见物,而且见精神。

    第三,深入研究西柏坡精神,为党性教育提供生动教材。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中,从胜利走向胜利,充分地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特有的光荣传统和精神风范,蕴含着丰富的西柏坡精神。只有不断高度概括和凝炼其精神内涵,上升到意识形态领域,并转化成精神力量,激励和启迪人的思想,才能在党性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宣讲和传承。因此,西柏坡纪念馆加大研究力度,重点从西柏坡精神内涵和当代价值等方面集中研究,提升党性教育内涵,已经编辑出版《西柏坡研究》四卷本,这些内容极大地推进、保障了教学的开展。

    师资力量的支撑是开展党性教育的保障。西柏坡纪念馆坚持开门办学,将外聘专家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组成了精干的教学团队。

    一是建立外聘专家库。2015年,西柏坡纪念馆与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河北省委党校、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石家庄市委党校、石家庄学院、石家庄市社会科学院成立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西柏坡精神协作研究基地,成为进一步整合社科理论研究资源,发展研究骨干和领军人物的重要阵地。从这些单位精选了40多位专家,建立了专家库。同时,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空军指挥学院、国防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合作,吸收外省高校专家进入专家库,担任兼职教师。

    二是加大内部师资队伍培养。西柏坡纪念馆现有20多名副高级以上职称的党史理论研究人员,他们具有较高专业知识,熟知西柏坡历史,担负着教学资源的研发。通过不同形式对馆内人员进行培训,整体提升馆内教学人员的科研、教学水平,同时组织外部专家与基地专家共同撰写教学教案,取长补短,促进内部师资的培养。

    三是加快讲解员向专家型转型。近年来,西柏坡纪念馆在宣教形式创新中推出了专题型讲解,促使讲解员转型发展。从讲解员平台精选了20多名具有丰富讲解工作经验、荣获过市级以上比赛大奖的优秀讲解员,实施讲解转型战略计划,针对每名讲解员的特点,结合不同专题进行深度研究,实现普通讲解向专家型转变,承担专题讲解任务。

    总之,革命纪念馆开展系列干部党性教育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因此要不断增强纪念馆的承载能力,创新思路,利用丰富的资源拓展市场,让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在党性教育中启迪人心、净化心灵,也使之成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




                  

    地址:伊春市伊春区青山大街15号 邮编:153000
    Copyright 201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Yichun Lindu Cultural Museu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