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文博馆概况
  • 互动社区
  • 新闻资讯
  • 政策研究
  • 陈列展览
  • 学术空间
  • 参观服务
  • 林都风采
  • 文创天地
  • 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空间
    将受众引进来,让博物馆走出去——谈新时期博物馆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发稿作者: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17-5-2 8:34:05  ‖  查看3618次  ‖  

    黑龙江省博物馆     

     

    摘要:现今,无论是发达的西方国家还是我国都倾向于重视博物馆社会教育职能的发展,这种变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需同时也与博物馆自身的特点与属性密切相关。在这种大背景下,博物馆如何充当好进行社会教育职能的重要角色成为摆在每一个博物馆人面前的课题。笔者以发挥好社会教育职能这个目的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结合本馆实际,从如何将受众吸引进博物馆来;怎样让博物馆的文化知识走出去,从而做到文化引领风尚这两个论点,来试图探寻新时期如何做到博物馆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

    关键词:博物馆  引进来  走出去  教育

     

    在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把一天用来对整个世界,从古到今作匆匆一瞥,我要看看人类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看看历代的兴衰和沧桑之变。这么多东西怎么能在一天内看完呢?当然,我只能参观博物馆。”众所周知,自然与社会的无数次兴衰更迭,文化的历代传承与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创新与进步,最终都浓缩、沉淀在博物馆中。

    2007824在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会议上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其中对博物馆的定义做了修改,规定: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定义将‘教育’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之首位,置换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这虽然是表达语序的一个小调整,却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一步,从此,现代博物馆就从‘物的关怀’向着‘人的关怀’转变,博物馆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成为我们社会教育的重要场所。”[]十八大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博物馆是储存文化营养的场所,其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在传播普及文化知识,教育公众活动中应走在前沿。博古才可通今,格物方能致知,无论是博物馆自身的属性,还是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都使博物馆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普及和传播科技文化知识,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重要阵地。

    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已然明了,而后如何发挥出、发挥好这种职能是摆在所有博物馆人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笔者看来,随着公众在博物馆社会教育中的导向角色日益凸显,博物馆对公众的教育应以“请进来,走出去”为指导思想,并在实际工作中用这个思想统领全盘的布局。本文中提到的“请进来”主要是指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中综合运用各种人文和现代科技手段将观众吸引到博物馆的文化氛围中来。本文中提到的“走出去”主要是指在观众走进博物馆之后,如何能让博物馆的教育内容真正变成观众自己的知识,通过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提升观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素养,从而提升国民素质,让博物馆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过程中发挥好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的作用。同时,“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是两项孤立的行动,它们在实践中应是相辅相成的。“引进来”为“走出去”奠定基础,而“走出去”是为了更多的“引进来”。

    一.做好“引进来”工作,让博物馆教育活动有良好的受众基础。

    (一)将受众这个内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十分重要。

    博物馆因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巨大的知识容量而成为人们仰慕的地方,但有时也恰恰是因为它的渊博,让人们不免敬而远之。在当今博物馆逐渐走下圣坛,将公众作为教育服务主体这个大趋势下,公众自然转换成了整个过程中的内因。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所以,能否让公众这个内因首先真正融入博物馆中就成为了博物馆社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我们博物馆人首先要尽最大努力让群众了解到这种角色转变的现状,让群众知道他们已经成为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从而让他们从想要走进博物馆、敢于走进博物馆开始,到有目的、有计划地走进博物馆,逐渐真正地融入到博物馆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将博物馆作为他们自觉完成境界提高的台阶,最终博物馆成为他们用来丰富人生的一部分。

    (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将公众“引进来”。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我们认为,在现今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坐等被人挖掘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一个人要懂得推荐自己,别人才有可能了解你,重用你;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也要学会毛遂自荐,要想让公众向你靠拢,首先要让大家了解你。而让公众了解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宣传力度,而且在宣传过程中要敢于创新,善于借鉴其他学科的方式方法,让宣传效果更加明显。

    1、广泛撒网,铺开宣传面。

    在这个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各种通讯手段都被人们用来进行传播交流,信息的获取几乎无处不在。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机构,不能固步自封,要敢于接受新鲜事物,学会充分利用这些通讯手段为自身的社会教育活动做宣传。黑龙江省博物馆在保留已有的较成熟的报纸、电视、网站、宣讲、发送传单等宣传手段基础上,积极探索运用新兴的通讯手段进行宣传,例如我馆正在筹备之中的微博手段和即将纳入日程的微信手段,我们相信这些新的通讯手段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有助于整个博物馆行业宣传活动的助推器。

    2、巧妙利用认知失调理论激发公众的参与动机。

    认知失调理论是20世纪出现的一种心理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结构由个体对环境、自身与自身行为等方面的知识、意见或信念等认知元素组成。如果构成认知结构中的各认知元素不一致,个体就会在认知方面感到失调,心理上会体验到不平衡的紧张感,进而激发某种动机,发动行为,以寻求认知协调,达到心理平衡。[]

    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宣传中对这种心理学理论加以运用,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我馆为了传播龙江地域文化知识,开辟了“每月一县”特色展览,展览以黑龙江各县级区域为单位,每12个月换展一次,展览内容以各县级单位的历史、文化、地理、民俗等为主。这种大型特色展览无疑有助于对省外宣传、对省内普及我们黑龙江的地域知识。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如何能吸引更多的参观者,让此展览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成为了摆在我馆工作人员面前的一个挑战。在宣传中,我馆一方面全面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广泛撒网,铺开宣传面;另一方面,我们首次借助认知失调理论,在宣传语上下功夫。如在撰写的宣传语中包含这样的内容:“每天生活的地域,你了解它多少”,“也许你生活的地方曾经走出了四位皇后喔”,“想了解完颜阿骨打的母亲么”,“也许你还没去过五大连池,但是你看完展览就能当五大连池的导游喽”等等。这些宣传语都是以尽可能地打破公众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为出发点而撰写出来的。对于不同的受众来说,这会在不同角度让其在认知方面感到失调,从而激发他们新的认知动机。这样一来,公众就会产生强烈的参观展览的欲望,同时在参观展览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寻求认知协调,达到心理平衡。                     

    首次将这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我们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展览期间,入馆观众量同比大幅增加,而且目的性增强,参观欲望和参加相关调查问卷等活动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在聆听讲解过程中与讲解员互动的情况也逐渐增多。之后,我馆在进行其他展览宣传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这种方式,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在“引进来”的基础上下好“走出去”这盘棋,圆满完成博物馆社会教育的任务。

    (一)“引进来”最终目的是为了“走出去”。

    有一种参观博物馆的情况,即有些观众虽然进入了博物馆参观,但是根本就是懵懵懂懂,参观之后匆匆离开,只留下了一堆空有影像的照片权当纪念。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这些观众一方面没能够在精神上真正地走进博物馆来,更重要的是在走进博物馆之后没能够被博物馆的文化氛围所感染。不能否认,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参观者的主观因素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博物馆没能用自身的魅力感染观众,让观众在精神上与博物馆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博物馆本身要深刻认识到让观众走进来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带着从博物馆中获得的文化知识、道德素养走出去。只有这样,博物馆才算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让博物馆“走出去”

    1.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科学开展教育活动项目。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对少年儿童的教育。博物馆是对公众进行社会教育的机构,因此,对少年儿童开展教育活动也是博物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心理学研究发现,不同年龄的个体具有该年龄段特有的心理特征。在思维方面看,童年期(612岁)的学生思维具有较强的具体性与形象性,抽象思维还比较差。少年期(1215岁)的学生,抽象思维已经有较大的发展,但还是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 

    笔者认为,博物馆在开展少年儿童教育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其心理实际,有针对性地采用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教育方法,方能收到积极的效果,如果用对待成人的教育方式来对待孩子,无异于拔苗助长,不但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还会适得其反。黑龙江省博物馆在实践中,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和思维特征为他们量身设计了一些教育项目,收效良好,在此希望和同仁们共同探讨。

    1)儿童少年自然科学体验馆——孩子们的乐趣课堂。

    2010年,我馆在自然展厅特设少年儿童综合活动厅,命名为黑龙江省博物馆儿童少年自然科学体验馆。在自然科学体验馆中,我们根据少年儿童感性思维和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设置了体验项目,如“动物身体的奥秘”、“食物网”、“将动物送回栖息地”、“带你走进微观世界”、“仿真虎穴”、“想象墙”等趣味项目,这样一来,孩子们就可以在听完讲解之后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来加深记忆。尤其是在仿真虎穴前,用特殊材料制作而成的山洞虎穴样式十分逼真,我馆工作人员又用声光电的技术在虎穴深处制作了一只时而探出头、时而返回洞里的3D大老虎形象,让许多孩子在听完讲解之后真正感受到了东北猛虎的凛冽姿态。

    我馆还根据孩子们感兴趣的恐龙化石展览部分,推出了恐龙化石挖掘和恐龙化石装架两个活动部分,其中恐龙化石挖掘这一互动项目在国内尚属首创。在活动中,我们模拟了恐龙化石发掘的现场,并将孩子分成小组,以竞赛的方式看看哪一组先挖掘出不同部位的恐龙化石并能正确地将化石完整装架。为了强化形象记忆效果,我们还特别添加了标注恐龙化石具体部位名称的环节。这项活动一经推出即引起小观众强烈的参与热情,几乎每天都有家长或者学校打电话预约,好多孩子参与了许多次仍然兴趣盎然。现在,许多曾参加过活动的小观众再次聆听恐龙厅的讲解时,都能轻松回答出讲解员的问题。

    此外,还有互动项目,如“跟长颈鹿比身高”、“跟恐龙比体重”等,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孩子们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

    2)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活动为依托,适当合理地加入教育内容,寓教于乐。

    增强趣味性是方式,最终目的是要传授知识,对孩子进行教育。黑龙江省博物馆在这种指导思想下,以儿童少年自然科学体验馆为大本营,因地、因时制宜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在寒暑假期间,我们根据孩子们假期时间较长的特点,通过开办小小讲解员培训班,开办寒暑假少年儿童特展等方式让孩子们在博物馆度过一个个既能休息大脑,又能学到知识的假期。

    尤其是小小讲解员培训班,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已将它打造成为一项全方位、立体化的系列活动。在培训班中,不但有专业的讲解专家教给孩子们讲解中用到的发音吐字秘诀和恰当的手势姿态,同时在课程中间我们还会穿插让小小讲解员进展厅实践讲解,地点就在为孩子们开办的暑期特展展厅。这种方式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孩子们不但兴致勃勃,同时自身的能力和胆量也得到了锻炼,可谓是一举多得。同时我馆还将科普知识讲座、小小志愿者招募等活动与小小讲解员培训班有机融合,让博物馆走到孩子们中间,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成为孩子们摄取知识的乐园。

    2.顺应认知规律,加强形式创新,让博物馆的活动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相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成年人显然具备更高的认识和理解水平,认识过程又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如果想让人们成功地接受博物馆的教育,认识过程的成功显然是首要的。黑龙江省博物馆以认知规律为轴心,以民俗知识为内容,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活动。

    1)依托民俗特展,搞活宣教内容,让民俗知识进社区。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民俗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人类文明活化石的一种。普及民俗知识,对提高公众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有很大的益处。为此,黑龙江省博物馆以民俗特展为依托,创新形式,开展多种吸引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趣味活动。如端午节时,在博物馆内举行包粽子大赛,以固定长短的时间为限制,以包粽子个数的多少作为名次的评比标准。参赛的选手均为活动前期报名的社区居民。在中秋节期间,我馆会在一楼大厅设置月饼工坊,现场由专业制饼师为观众演示月饼的制作过程,趣味十足的月饼制作过程与香喷喷的现烤月饼总会引得观众竞相观看。在春节期间黑龙江省博物馆里就更是热闹:现场制作木版年画,有奖猜灯谜,手工制作花灯评比,现场书写对联等,观众常常是眼花缭乱,恨不得自己多长几双眼睛才过瘾。这些活动在相应的特展基础之上开展,与展览内容相得益彰。活动增强了展览的吸引力和效果,展览弥补了活动内容上的不足。而且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现场制作环节,都有我馆专业讲解员循环讲解制作技艺以及相应节日的相关知识,力图在现场活动对感官的直观刺激下能够增强记忆和理解的效果。

    通过创新活动形式,避免单一、冷冰冰的展览说教,社区居民参与活动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我馆的社会教育活动取得了切实的良好效果。就像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墙壁上的那行标语:“告诉我我会忘记;给我看我将记住;让我做我就会明白”说的一样,公众在切实参与活动中让自己暂时变成了博物馆的一员,自然而然也就很好地接受了博物馆的教育内容。

    2)顺应认知规律,创新教育形式,龙博剧社生动诠释民俗知识。

    除了举办相应的民俗活动外,为了使民俗知识普及教育活动更加立体化,我们黑龙江省博物馆经过酝酿、论证与考量,决定在借鉴其他国内博物馆经验并结合我馆实际加以改进的前提下,依托相关部室,成立黑龙江省博物馆龙博剧社。

    龙博剧社旨在以特有的独幕剧或多幕剧的表现形式,配合辅助相关民俗展览内容,将历史故事、民俗内容、人物传奇等通过声情并茂的表演让公众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加深记忆,加强对民俗知识的理解程度。剧社成立至今,已经成功演出五部民俗题材剧目,分别是融合中西方文化的《当财神爷遇到圣诞老人》,以二月二皇帝祭天乞求风调雨顺为题材的《春耕大典》,以爱国诗人屈原的传奇故事为题材的《屈原》,以辽代捺钵制度为题材的《挑战头鱼宴》,和以科幻为题材的儿童剧《穿越时空—龙骨山游记》。这种在黑龙江博物馆界的首次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场场演出爆满,许多观众宁可站着也要看完演出。令人记忆深刻的是许多观众看完《屈原》剧目的演出之后都默默地流下眼泪,有一位观众激动地说:“要不是现场看到这么好的剧目,我真的理解不了屈原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龙博剧社的演出获得了成功,这种舞台剧配合民俗展览与社区居民参与民俗活动三位一体的构式顺应了公众由感知开始的认知规律,让公众带着博物馆的民俗知识和爱国情怀收获满满地走出博物馆。

    十八大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工作任重道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每一个博物馆人都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实践工作中不断积极探索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新鲜路径、有效路径,为我们国家早日建设成为文化强国而贡献力量。


                  

    地址:伊春市伊春区青山大街15号 邮编:153000
    Copyright 2017-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伊春林都文化博物馆(Yichun Lindu Cultural Museum)版权所有